
看戲成癮瘦的可是我的荷包呀!但這場戲真的很特別
地點:城市舞台
名稱:加拿大機器神Ex Machina 眾聲喧嘩完整版
就連以前在高雄的二輪戲院連看三場電影也沒這麼久過
看戲明明都坐著,這次我卻莫名的餓
首部曲結束時,就已經餓到不行了......呵呵.....幸好有放風吃飯時間
(城市舞台附近的小吃攤頓時黃蜂湧入45分鐘)
朋友說這就像是看了九個小時的電視依樣
哈哈!如果能,我還真希望有種戲是可以邊吃飯邊看滴
照顧心靈也要照顧身體ㄇㄟ
很奇妙,可能因為我不太會用言語文字表達
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它
介於純劇情張力的劇、直接感受情感五感的劇之間
就是介於中間
這是一部無法用宣傳單節目手冊表達的戲,只能靠走出劇院口耳相傳
上一次讓我同樣有這感覺的戲是:(雖然他們類型很不同)
法國陽光劇團<浮生若夢>、太陽馬戲團< O >show、無垢劇團<觀>、
讓網路上的文章來描述他吧!
bravotaf.pixnet.net/blog/category/314839
轉貼並剪接部份內容如下:感謝網路上的分享
-----------------------------9個小時9幕戲 呈現9個生命故事----------------------------
8/21(六)~8/28(六)登場的是國際大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長達8個半小時的鉅作《眾聲喧嘩》(Lipsynch)。全劇以尋找認同為主題,勒帕吉將聲音與最拿手的舞台裝置、流動場景及影像巧思並用,在劇場裡呈現具未來感的生命巨流河,九段動人的生命故事,讓你笑,讓你哭,讓你目不暇給,又讚歎不已。飾演男主角「傑若米」的瑞克.米勒在記者會上提醒觀眾,觀戲過程一定會隨著劇中角色情緒起伏,因此請觀眾絕對自備面紙拭淚。
有「現代達文西」之稱的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以突破自我的實驗精神,格局與戲感兼顧、令人動容又不失娛樂性的劇場風格著稱。多年來,他一直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倫敦巴比肯中心及澳洲雪梨國際藝術節等全球重要劇場和藝術節爭取合作的對象;太陽馬戲團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駐地演出的《Ka》,被認為是該團最棒的作品,正是由勒帕吉執導。
亞洲首演第一站 搶先見證勒帕吉劇場魅力
《眾聲喧嘩》於2007年在英國首演後,國際間佳評和邀演不斷,臺北成為亞洲首演第一站,將於8月21日至8月28日在城市舞台推出,搶先見證勒帕吉和他創立的「機器神」(Ex Machina)所展現的劇場魅力。
這是勒帕吉成功實驗的全新聲音秀。全劇由機艙裡的嬰兒啼哭揭開序幕,這劃破寂靜的哭聲,是小生命誕生於世的宣告,也揭露了懷抱他的母親氣絕身亡的殘酷事實。衝擊強烈的畫面,將震撼中的觀眾,引入接下來近9小時的演出,高潮迭起的劇情,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美感和張力,又糾結在一起。

九位演員運用英、法、西、德四種語言,透過爵士演唱、錄音軌、對嘴歌聲、超自然聲音和語言治療等聲音元素,講述親情、認同、自我追尋、人口販售等看似獨立實則彼此牽繫的生命故事。從機艙到診療室、配音間、餐廳、二手書店……,場景快速轉化間,舞台上歷經70年,走過三大洲,讓觀眾見識到這位80年代後國際最重要的劇場導演、場景魔術師及故事編造者,獨特的創意,和深厚的功力。
此行抵達台北的勒帕吉團隊獨缺導演勒帕吉本人,因其正在創作最新大型作品,即將於九月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華格納樂劇《指環》首部曲。與導演羅伯.勒帕吉合作多年的演員瑞克.米勒提到勒帕吉看似自大狂妄,永遠在夢想別人所無法想像的創意,但與演員、技術團隊工作過程中,勒帕吉卻是一位謙虛求知,不怕被指正的導演,因此贏得演員口中所稱「無人能比的創意導演。」
藝術可以很娛樂 機器神比好萊塢電影更酷炫
他在1994年成立的「機器神」,結合聲樂、偶戲、美術設計、錄像藝術、電影、特技雜耍、音樂等跨界創作人才,提供技術支援與媒材應用,進行各種創意實驗,是成就勒帕吉劇場哲學的最佳助力。
加拿大Macleans劇評Brian D Johnson指出:「最讚的電影,往往發生在電影院之外。真人面對面演出8個半小時的電影劇場《眾聲喧嘩》,情節緊湊又娛樂性高,是此生看過最讚的一場電影!」勒帕吉融合電影手法與搖滾元素,擅用垂直旋轉舞台等高科技特效,不斷換幕轉場,如大型魔術方塊,視覺感官豐富,令人瞠目結舌。
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讓導演盡情地說故事。勒帕吉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區,在英、法雙語言文化中成長,尊重且認同多元文化。他相信尋找認同感,其實是在尋找社會座標,找到人我關係中一個賴以生存的位置。這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生命歷練,也是身為人,最疲累、又最精采之處。《眾聲喧嘩》的卡司更是集結歌劇、電影、劇場的知名表演者,才能呈現出這齣以聲音為主題的戲碼,同時呈現精湛的人聲、樂聲,更是能夠融合視覺、聲音劇場,建構「看得見的聲響」。
對勒帕吉甚有研究的台灣劇評家耿一偉表示,勒帕吉以「博覽會主義」樹立特殊美學,將新、舊、多元文化精髓並存於作品中,都是受到生長環境和搖滾文化所影響。
三部曲主題分明 獨立觀賞一樣精采
長達8個半小時的《眾聲喧嘩》,創下國內劇場演出紀錄,實則精準切分為三部曲。首部曲是被歌劇名伶收養的男主角傑若米,成年後開始實踐自己的電影夢,場景轉換成流動裝置藝術秀,視覺效果震懾。二部曲主軸在傑若米以拍攝紀錄片來追尋身分認同,故事快速推展,外掛謀殺案偵察情節,是有笑有淚冒險片。三部曲揭露身世真相,下一代新生命報到,他告別青澀歲月、重拾愛人的能力;二手書店裡的詩歌朗誦會,優美的樂音與窗外的陽光,照亮了劇中人心靈,也給予觀眾如夏日普羅旺斯般的和煦與溫馨。國外看過的觀眾,都樂於跟著欣喜,或嘆息,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
當被問及三部曲分三集看或只挑一集看,觀眾是否會有劇情不連貫的疑惑時,飾腦內神經科醫師「湯馬士」的演員漢斯.彼斯貝爾根以影集比喻,「勒帕吉厲害就在劇情結構絕對不會看不懂,只會讓你看完首部曲時渴望繼續看二部曲和三部曲。即使挑選一集觀看,也絕對具有獨特娛樂性。」而面對擔心全版近九小時的專注會不會讓觀眾體力耗盡的疑慮時,演員瑞克.米勒卻指出,花一天看全版,觀眾不僅在過程中認識了戲中角色,也可以在多次中場休息時與其他觀眾以戲交友,不僅是獨特的觀戲經驗,更像是參加一場年度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