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始終,這樣相信著.......

2010.08.31

共創

覺得在共創歷程裡人無時無刻都在經歷, 整體的Flow和個人的Flow

而且是種能量的匯流。

相信>>信任>>信仰(信念)  

這當中

開放透明、分享、傾聽、共鳴、堆疊、轉化、行動,是不能少的元氣

而一路跟著的是身與心ㄚ

 

相信

在共創的一開始,有某種相信

那種相信,有的人是相信某種能量的匯聚

有的人相信某種理念所能帶來的影響力與引發的動力

或者相信認同某種觀點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還有人是相信某個目標與願景

如果沒有相信,就沒有開始

也沒辦法個支撐個體團體走到最後。

 

然而相信在每個人的腦裡

怎麼知道認同彼此的相信是依樣的相信?

或者相信的東東有接近嗎?又甚至那個相信需要一樣嗎?

就是相信!

 

又每個人相信的程度不同

你怎麼知道你和他相信的畫面是同一個?想要共同創出來嗎?

(尤其是生命/認知經驗裡沒有發生過的事)

這時候,不同層次的溝通對話,會不斷的發生。自我對話,自我與他人的對話

來來回回穿梭~分享、傾聽非常重要~~

此時的溝通不在於要把彼此的不一樣變成一樣

而是傾聽認同理解彼此的”看見”

然後充分讓彼此有機會自我選擇/決定,有所堅持與放下

在彼此都意識到彼此的選擇/決定/堅持/放下,的同時,創造出新的可能

這過程會有很多的拉扯與來回的辨正釐清

對於敏感的人來說,非常不好受~也非常享受

只要你相信

 

信任

個人的創,可以是自己相信,然後自我完成

整個脈絡與對話,在自己的體系內完成。

何時靜?何時動?何時遇到障礙?何時過了某個關卡?

執著的?放下了的?都是自己最清楚也不必然要對他人說明。

心中的夢與意識,那幅景象與過程中的拉扯只有自己知道

很難用言語描述言說。

 

但共創是共同相信,共同完成

任何個體的狀態都影響著,形成著創作的主體

這當中每個個體“開放透明“的程度,也影響著整個”共”創的純然與力道。

人在這當中,會更認識自己

有可能很不好受,看見了自己的不足、脆弱、猶疑,而且,是一群人一起看見。

但也可能因為接納了那個真實的自己,而幸福有一群人共同見證,存在就是力量。

 

然而每個人的腦子裡的東東怎麼知道彼此在劃撥一個共同相信的畫面

又或者,怎麼讓彼此相信的東西在同一個台面上是匯聚展現力量

而不是互相抵消?信任!

 

信任來自真實的面對自己。

認識並接納自我予生俱來的不同、認識隨著成長環境經歷所形成的人格特質。

並且願意敞開心,開放且透明。

在可以的時候豪不保留的的貢獻分享且承擔。即使有拉扯與衝突也都彼此信任。

信任自己與夥伴,在卡住了或承擔不了的時候,會主動喊救命,call help。

信任夥伴跟你一樣正經歷著他的人生課題,他也正面對著真實的自己。

 

分享、共鳴、堆疊、轉化、行動,就發生在相信與信任間。

因為特質不同,每個人的傾向不同,跳的階段也不一樣。

彼此是否在同一個temple裡?在同一個發散與收斂的流裡?而又意識到整體的流

怎麼讓各自的temple可以有自然的收與放?

微妙的共鳴點常出現在跳躍分享、流動的瞬間。

能否抓住那個共鳴,清晰的抓住他?並且在共鳴點上形成各種想像與轉化?

不論他是藉由視覺圖像表達?還是聲音?還是舞蹈肢體語言?還是文字故事?….

這時候的轉化,都要能夠recall大家的共鳴點

並且能讓共鳴點上有了往下的行動選項,然後行動!不論行動大小多寡

 

這一切,走到底,匯聚的能量。就是信念!

而共創,最終具體展現與其共創的過程,是同樣重要。

這也就是共創迷人的地方呀!

 

共創最後看到的是個體所形成的整體。是整體~

然而沒有個體這整體不會形成

也就是許多個我,形成我們。重點在”我們”

 

保留完整的個體又能看到整體,是共創過程中非常難的部份

因為創,有主觀性

這當中有個體對應某種”看見”的能量展現

如果說,沒有一個主觀性表達的”看見”,則沒有創

共創要讓這個集體”看見”和集體意識,用“主觀“性表達

那麼那個”主”是群體,唯有共創的成員有共識與認同,那個主才成立。 

呵呵….這讓我想到,集體意識與個體意識,集體幸福感與個體幸福感


另外,想到

共同合作與共同創作不依樣

(大隊接力與划龍舟,目標具體,共同合作上競賽式的)

總覺得共同合作有時可以在一開始,來自一個外在給的條件與目的

或者說共同合作的目標多半具體。(除非他是個體的創,然後其他人合作完成它)

而共同創作,因為”作”還沒有發生

得靠過程中每個人自己給自己動力,與發現極限,並把相信的東西透過創表達出來

那個”作”的主體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也就是高度是這群共創的人一起形成的

 

個人的創,自己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自我追尋去了

但共創,卻是需要互相釐清辨正,知道在哪個時間點上堅持什麼?

並且共同決定往前?往哪裡堅持?在哪裡放下什麼?

發現自己的能與不能外,覺察理解夥伴的能與不能,彼此堅持什麼,放下什麼

 

共創因著不同的形式、每個人與世界對話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的面貌

就柚子體驗過的,例如:

wiki與google的共同文件編輯

是共創裡面,文字圖像編輯記錄的共創 

勇氣即興(戲劇即興)

是共創裡面,演員與演員,觀眾間戲劇故事的共創

接觸即興

是共創裡面,個體順著每個當下身與心的共創

 

那創意中心的共創呢?呵呵…..很不依樣,但現在還沒辦法寫得出來

當我們走完了,那個過程自然就是了

 

共創很需要時間,也很需要共同的體驗

共創成員的組成,如果形成的團隊是彼此熟悉或者彼此揪一揪來作伙的

那麼很容易進入相信信任的階段,也已累積許多共同的體驗

但要小心因為同質性過高而降低了釐清或跳脫的可能

共創的成員越多,困難度越大(他影響著flow的流動)

如果想要保有小而巧彈性大的時候

就需要藉由一小群一小群的共創群體來組成大的團體

 

我深深覺得呀,建構這個共創平台的發起者參與者,某種程度也是共創者之一

他深深影響著每個創的可能呢~!熱血哪~

 

ps.

Q:那共創時,哪個記錄要怎麼發生比較好? 怎樣分享連結每個個體的能量與資源

很多人喜歡在自己的本子上畫畫與寫字

那個人自己可以透過這樣自我和自我對話

但共創時怎樣的記錄可以讓自我和他人容易對話

而且下依次的討論堆疊是從那個記錄累積上往下走

寫下來畫下來的方式很多種,怎樣寫下來畫下來是適合共創的?


時間軸與空間軸對這個共創core本身(內容物性質與過程)影響之大呀!

有些性質很適合(戲劇/舞蹈),有些性質則會較困難(研討會議論辨證/單一問題解決)

 

------------------------------------------------------------

平台,像是土地呀!這土地會有人來施肥來栽種。

如果走到”共創”平台,他的農夫就不只有一個,不是說土地屬於誰

而是你看到這附近,所有對於這塊土地有歸屬感有認同感的人

他都主動來這貢獻他所貢獻的,並從土地得到他需要的滋養

有的人施肥,有的人拔草。有的人來說說話

每個人所貢獻的都是他願意且能力可以給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lingooo 的頭像
    kiplingooo

    Kipling Chao

    kipling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